您的位置: 高等教育网 > 问答 > 正文

小学生的课外活动如何制定

展开

发布时间: 2021-03-25 15:59

50481次浏览

1条回答

张俊彦 一级教师 2021-03-25 16:58

小学生课外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在现今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,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小学生的课外活动,通过课外活动促进小学生充分的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全面发展,实现素质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。其开展策略如下: 1、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我国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坚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向。小学课外活动是学校教育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。开展课外活动必须有利于推进学生德、智、体、美、劳全面发展,使活动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方向。社会主义方向要求课外活动紧密结合社会主义建设实际,结合现实生活,通过活动使学生体验到自己的学习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联系,从而激发政治热情,提高思想觉悟,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而顽强进取的远大理想。学校开展课外活动要尽量使学生接触新事物,明白国内外形式,了解科技文化的新发展,使学生受到教育和鼓舞。学校组织课外活动要注意内容健康,格调高尚,防止不健康的活动对学生产生不良和负面的影响,同时,还必须始终坚持思想工作,将教育寓于活动之中,不可放任自流,听其自然发展。 2、要结合学生的特点,丰富活动内容与形式,使其具有实践性、科学性、知识性和趣味性。 课外活动作为一种社会活动,学生在课外活动中通过自己创造条件或环境,设计、组织或实施活动内容以达到一定的目的,即学生通过动手,通过体验,通过活动去丰富自己。因此课外活动要具有很强的实践性。课外活动的实践性一方面可以拓展时空的隧道,把过去、现在、未来的有关知识浓缩在一起,供学生采摘,它跨过地域的界碑,让学生占有人类的全部精神财富。另一方面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,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,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,了解人不但活着,而且知道人应该怎样活着,使他们在与世界的沟通中感受生命的崇高,是精神世界日益丰富起来。 青少年儿童兴趣广泛,求知欲强,富于幻想。因此,要使课外活动对学生有吸引力,还要注重活动内容的科学性和知识性,让学生在活动中能增长知识,开扩视野,求知欲得到满足,感到参加活动知道许多新知识,他们才会有积极性。如以“祖国之最”,“可爱的家乡”、“趣味数学”、“理化天地”、“自然界的奥秘”等为主题举办知识竞赛,很多学生都非常愿意参加。同一道理,以这些主题开班会,以文艺与娱乐的形式开展活动,或是黑板报、小刊物等,以文字宣传形式进行活动,也都受到欢迎。 活动的趣味性与知识性相联系。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会使其感兴趣。但趣味性与活动形式有很大关系,知识性强,很有教育意义,而内容不与学生欢迎的活动形式相结合,仍不能成为良好的课外活动。按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课外活动的形式,使棒富于趣味性,是开展课外活动中不可缺少的。竞赛、参观、访问、游览、组织晚会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,对增强趣味性起重要作用。 3、要以学生为主体,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精神。 开展课外活动的指导思想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,帮助他们读书、整理资料、做学问,从长远的观点看,这是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,提高学生的治学能力的根本大事。因此,必须以学生为主体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参加活动,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理解独立自主地组织进行活动。因此,能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,能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,是课外活动成败的关键。 而发挥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和积极创造精神,除了活动要符合学生的实际,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外,最主要的就是让他们在活动中动手动脑,独立思考,参加活动的设计、实施、管理、评价等全部过程。通过活动运用知识、深化知识、提高技能、增长才干,使他们真正成为学校课外活动的主人。 课外活动固然需要有教师指导,但主要是靠学生自己努力学习、实践,自己动脑筋克服困难,处理问题,解决矛盾,在活动中,阅读、观察、收集资料、记录、实验、设计、制作、表演等都是由学生独立进行的。这就能够使学生在实际锻炼中,培养独立性,增强独立工作的能力。 课外活动搞得好,还可以使学生发挥创造性,培养学生积极探索,勇于创造的精神。中学生求知欲强,遇事喜欢追根究底,他们在做科学实验中,在小发明、小制作、小改革、小论文、小建议等富有探索性创造性的活动中,常常表现出突破“接受学习”的水平,自己认识新事物、新现象,大胆提出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,勇敢地创造新的产品、作品,做到有所发现,有所创造。 4、要充分发挥学校的组织领导作用。 要开展好课外兴趣活动,首先要从领导重视入手,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,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,提供必要的人力、物力、财力,并形成一个足够的合力。其次要统一思想,明确开展课外活动的意义和作用,消除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和看法;再次,要建立正常的管理制度,制定强有力的措施,把开展课外兴趣活动,作为一个项重要工作来抓。 实际“计划管理”。要求各科任老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学生的兴趣,选择一个课外兴趣活动项目,确定参加人数、对象及活动方式。活动中有记录、有措施、有总结,并定期与学校相关管理部门交换意见,正确引导学生开展好各项课外兴趣活动。 第二、坚持“量化管理”。在具体操作中,要把活动的计划、执行、组织、落实以及成果评价等内容进行量化打分。 第三、采用“典型管理”。对在活动中表现出的典型,要及时表扬。 第四、实行“全面管理”。要求人人参与,即从学校领导到后勤人员,人人都是活动的参与者、组织者,从活动的开始到结束,都必须有严格的设计和过程管理,并不定期进行成果交流,每学期要组织单项技术比武和召开成果展示会, 利用现有的活动阵地来反映活动所取得的成果,根据竞赛的整体水平及提高的幅度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,以此来全面提高活动的质量和水平。

展开全部

收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