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 高等教育网 > 问答 > 正文

高中生在高考前怎样树立自己的自信心

展开

发布时间: 2021-03-25 15:58

68588次浏览

1条回答

赵玉环 二级教师 2021-03-25 16:50

一、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 是什么原因使学生产生了自卑心理从而失去自信心呢?原因是多方面的,其中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态度是至关重要的。 我们有些教师,工作方法简单,喜欢用结论性的语言批评学生,教师的话在同学中会产生一定的倾向性,久而久之,会使其它同学认为这个学生很差,产生看不起这个同学的心理,也会使这个同学认为自己真的不行。而有些家长望子成龙、望女成凤心切,只问孩子的成绩,不问过程,一切唯分数论,成绩好什么都好,成绩不好则一无是处。轻则责备、数落孩子一通,重则打骂。孩子在家庭和学校两个主要生活环境都得不到关怀和鼓励,必然要加速其自卑心理的形成,从而失去前进的动力和克服困难的信心。 二、自信心的作用 自信心是学生健康发展的动力。它能激励学生不断克服困难,自强不息,逐步地自我完善,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地努力,成为生活的强者。如果失去自信,也就失去了生活的动力,不只在学校里难有起色,将来也难以在人生的征途上承载远行。 三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要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,让学生享受成功的体验。心理学研究表明,任何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渴求,也都有争取成功的潜能。如果学生在学习中能不断享受到成功的体验,就能避免产生消极的自我暗示,提高学习自信心,焕发学习热情,主动内化教育要求,积极挖掘自身潜能,从而实现“成功是成功之母”的良性循环。因此,在教学中,应注意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,着力帮助他们不断获得成功,尽量减少失败的次数,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。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,精心为他们设计不同层次的目标,每个目标都要接近学生的“最近发展区”,同时制订相应的激励措施。对学生的评价内容不搞“成绩论”的一刀切,而是从德智体等方面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,多用激励性评价。“失败是成功之母”,让学生适当经受点挫折是应该的,但要以自信为前提,否则,经常失败会使学生一蹶不振而失去自信。许多科学家经过几百次失败而获得成功,那是因为以自信为基础,靠的是以往的成功坚实了自信,他们坚信自己的能力,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。“成功更是成功之母”,我们应多创造条件,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欢乐。 培养学生自信心还要引导学生坦然面对失败。在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中,很多学生往往会因为一次失败,或者一时粗心考砸了某门科目而自怨自艾,甚至是因为一次次的不如意而失去自信心,因此,教师和家长应当引导学生要坦然地面对失败。 树立学生自信心,首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。古人说:“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”因此,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正视自己,让学生拿自己的长处与优秀者的短处相比。比如对方的解题能力比我强,可记忆能力却不如我;对方的成绩比我好,但自控能力比我差等等。通过这样比较,让学生明白在生活中,兼具各种能力的人是比较少数的,人各有长短,要扬已之长,补已之短。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。其次,是让学生坚信“天生我材必有用”。一次的失败不能说明什么。即使是科学家,他的脑力在没有充分挖掘时,也曾表现得很不理想,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三岁还不会说话,小学时功课不好,被教师认为是个智力不佳、反应迟钝的“笨头笨脑的孩子”。第三是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失败的原因,吸取教训,调整学习策略,为下一次的挑战做好充分的准备。因此,不必为一次的失败或者几次的不如意就失去信心,应当相信如果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,自己肯定会成为一个成功者。

展开全部

收起